师德模范 | 孙向英:做好学生的“摆渡人”
走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孙向英教授的办公室时,时常看见她与学生交谈。她的面前,一台电脑,一个茶杯,一盆绿植,桌面干净整洁,简单中透出一份学问人的严谨。
孙向英教授(左一)在指导学生
“守好三尺讲台是教师的第一责任,学生学有所获是教师最大的成就和快乐”
孙向英对教师职业始终怀有一颗敬畏之心。带着对教师职业的向往,她走上了教书育人这条路,并一坚持就是近30年。即使后来面临科研、指导研究生的繁重任务,她都从未放弃为本科生上课。
即使有着丰富的从教经验,孙向英对待每一堂课仍然敬终如始、不敢怠慢。课前她总是用心备课,反复完善讲义,琢磨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为学生呈现更丰富的知识。课堂上,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,注重启发式、探究式教学,及时将学科前沿成果融入到基础知识教学中,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“孙老师的课内容新鲜,紧密联系实际,容易听懂,我们很喜欢。”
课堂上的相处和互动,让孙向英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,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创新智慧,并创造机会让有科研志趣的学生提早参与自己的课题和项目,很多学生就是这样一步步走上了科研道路。现任教于天津大学的刘辉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,他至今仍非常感恩孙向英老师,“研究生入学时,对科研很迷茫,正是孙老师的发现与鼓励,以及悉心指导与谆谆教诲,才让我在科研上变得沉稳和专注”。
“给学生一杯水,自己要有一桶水”
带着对职业的这种理解,孙向英在科研工作中未敢放慢脚步。她先后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、1项省国际合作重点项目、7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,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,并在SCI刊物发表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,研究成果曾荣获2017年度泉州市自然科学二等奖。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付出和艰辛,但孙向英却谦虚地将这些都归功于她的学生,归功于课堂上的教学相长,“我的研究课题往往来源于教学中的思考,是学生成就了我,让我看到自己的价值”。
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学生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,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”
孙向英以父母之心作为为师之道,把自己大部分时间和精力,都投入到对学生的培养当中。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,她也体谅学生的辛苦,经常组织集体活动,活跃团队气氛,给学生们加油提气,鼓励他们沿着科研道路继续走下去。她的实验室为学生配备了健身器材,每月会组织评选“最勤奋奖”“最有爱心奖”等奖项,赶上毕业季还会组织“感恩实验室”活动等。这样的团队氛围密切了同学关系,培养了合作精神,让学生如沐春风。
而在学生眼里,孙向英则是位不折不扣的“知心妈妈”,思想上的困惑、情感上的挫折,学生们都愿意对她吐露心扉,她也会不厌其烦地进行开导和劝解。特别是对家庭困难的学生,孙向英则会更加留心,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,呵护他们柔弱的内心。她用一颗最真诚的心,感染和影响了很多学生,师生间建立了真挚深厚的感情,而学生们也没有辜负她的期望,收获了各种成就,这是最让她感到欣慰的。
她为人师表,尽职尽责
教书与育人一同抓
在孙向英看来,好老师既要教学生知识,又要启迪学生如何为人处事,引领学生思想,帮助学生成长。“做实验本身是个挺枯燥的过程,成绩的取得来自平时的积累,并没有那么多的捷径可寻。”在科研工作中,她对学生提得最多的两个要求就是“勤”和“诚”:勤勤恳恳、脚踏实地,扎扎实实地阅读文献,认认真真做实验并记录、分析、总结实验结果,不能想着一蹴而就;做人做事讲诚信、有原则、守底线,论文绝不能东拼西凑,更不能抄袭或剽窃他人成果。“做到这两点,才算具备了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。”
孙向英还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自然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。例如,在谈及诺贝尔化学奖时,她会引导学生思考当时中国的经济社会情况,彼时的中国为何科技发展会相对滞后等;当讲到“茶叶出口农残监测”内容时,她则会强调该项工作对于食品安全把关的重要意义,借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。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,她希望学生不仅在专业上要刻苦学习,同时也要心怀社会,做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。
从教近30载,孙向英收获了福建省“百千万人才工程”人选、厦门市优秀教师、泉州市优秀人才以及学校教学优秀奖、优秀教学成果奖等诸多荣誉。但和这些相比,她更看重的是学生的成长。谈及未来,孙向英希望一如既往地当好学生成长的“摆渡人”——将学生们“摆渡”到知识的彼岸,“摆渡”到人生新的高峰,让他们有更好的发展,未来更多地回报社会。
近期热门
素材来源:华侨大学报
作者:吴江辉 王光泽
编辑:阎逾欣
责任编辑:蔡君韬
监制:温雅彬